新闻动态
北京同仁医院血管外科成功举办外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研讨会
2025年9月11日,由北京同仁医院血管外科牵头主办的“栓塞万里行”外周血管栓塞介入治疗研讨会第一期在北京成功举行。本次会议以“稳‘圈’大局、精准‘治’淤”为主题,国内血管外科领域知名专家齐聚,聚焦栓塞技术临床重难点,围绕盆腔源性静脉疾病(PeVD)和外周腔内栓塞技术最新进展展开深度交流。
开幕致辞:强调规范诊疗与技术革新
会议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郑月宏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致辞,肯定我国外周血管介入治疗领域的显著进展,强调推动诊疗规范化、标准化的重要性。
北京同仁医院郁正亚教授与冯亚平教授随后开场致辞。他们指出,介入技术迭代正推动外周血管疾病诊疗模式变革,临床医师需通过系统学习与实操培训更新知识体系、掌握新技术。据悉,冯亚平教授团队是国内最早且最多开展盆腔源性静脉疾病(PeVD)诊治工作的中心。
学术研讨:聚焦疾病难点与诊疗进展
盆腔源性静脉疾病(PeVD)病因复杂、症状多样,常因认知不足被误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会上,冯亚平教授系统介绍PeVD最新诊断标准与治疗进展,提出影像学进步为个体化精准治疗奠定基础。
北京同仁医院谭正力教授深入分析该病临床诊断难点与治疗策略,提出需依据患者解剖与血流动力学特点个体化选择栓塞材料,且多学科协作至关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陈跃鑫教授、北京世纪坛医院刘勇教授等专家也参与了讨论,强调了提高PeVD诊断意识和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
拓展外周栓塞技术视野
中日友好医院樊雪强教授围绕“动静脉畸形合并心衰”这一临床棘手问题,结合典型病例分享了治疗策略。《中华普通外科杂志》尚永刚教授则呼吁开展更多高质量研究,以推动临床共识与操作规范的形成。
会议总结:锚定精准诊疗发展方向
冯亚平教授在会议尾声总结时表示,新型栓塞材料、器械与影像引导技术的发展,正推动外周血管腔内栓塞治疗进入更精准、安全、高效的新阶段。他强调,规范技术操作、深化机制研究、推动多学科协作是提升诊疗疗效的关键,最终将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专家风采
郁正亚教授
北京同仁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及普通外科主任,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
主要社会兼职: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部血液透析通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静脉联盟中国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腔内血管学专业委员会血透通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创面修复分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理事;北京医师协会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专家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血液透析通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创面修复学分会血管专业委员会副组长;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血液透析通路学组副组长;中国微循环学会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常务委员。
冯亚平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同仁医院 血管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
德国莱比锡大学心脏血管中心访问学者(2013年);
学术团体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血管外科分会颈动脉及弓上血管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北京医学会血管外科分会主动脉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血栓与止血分会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分会理事;北京市朝阳区预防医学会血管外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山西分会血管外科晋籍专家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糖尿病足分会青年学组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静脉疾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管畸形及通路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围手术期医学研究会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血管外科杂志》特约编委;《中国普通外科杂志》中青年编委;《临床误诊误治》编委;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学术成果:
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SCI6篇;参编/译血管外科著作7部;获得国家专利2项;主持承担省部级课题(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市级课题1项,参加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2项;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
教学获奖1项(北京大学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三等奖),另院级以上奖励10余项。